台灣經濟與荷包蛋
台北京觀察站/
【經濟日報╱范疇】
2014.03.18 03:17 am
10年之後,炒蛋的價格將直直落,但是荷包蛋將變成奢侈品,目前飼養蛋雞的雞農,生計將愈來愈困難,這幅景象,台灣好像沒有太注意。
但也難怪,台灣依賴勞動力的行業,30年來都在得過且過的狀態中,不斷地用降低實質薪資、加長勞動時間來對付各種來自新世紀的挑戰,小小雞蛋行業,又何能擺脫這種慣性詛咒?
美國加州的Hampton Creek公司,在香港李嘉誠集團的注資以及比爾蓋茲的顧問之下,已經生產出植物提煉的「超蛋」(Beyond Eggs),並開始供貨各超級市場。
此蛋為粉末包裝或流體包裝,作為早餐炒蛋,口感和母雞肚子裡長出來的蛋並無二致,若作為糕點的添加料,更是不成問題。
業界估計,很快的超蛋的生產成本就會低於母雞蛋40%,最為重要的是,超蛋不含膽固醇。
醫生一向警告,一枚母雞蛋的蛋黃中就含有成年人一天的膽固醇量,因此,成人一天若吃兩枚母雞蛋,膽固醇就超標。以後,超蛋隨你吃,不怕膽固醇。
我猜想,隨著超蛋的市場擴大,李嘉誠及比爾蓋茲也不會傻到去生產「帶殼、仿蛋黃」的超蛋;固然從中國深圳就能夠技術引進假蛋殼的手法,但是,為什麼要那樣費周章呢?需要蛋殼和蛋黃形式包裝的,只有荷包蛋罷了,何況,總也得留一條生路給傳統蛋雞農吧。
因此,10年之後,在全世界的餐桌上,只有荷包蛋來自老母雞,其他的炒蛋、蒸蛋、蛋糕等蛋品,都來自冷冰冰的工廠生產線。全球老母雞的「雞口」將大幅下降,物以稀為貴,荷包蛋就成了奢侈品了。
台灣目前蛋雞飼養總戶數約為1,700戶,飼養總隻數為3,700萬隻,平均飼養規模約為2.1萬隻,平均每個台灣人配有1.6隻蛋雞,主要集中在彰化、屏東、台南、雲林、嘉義等縣,總產值占整體畜牧業的12%。
走進這些蛋雞廠,一望無際的母雞伸出頭來啄食飼料,頭上頭下地好像終日無休的打卡機。
這場面可是政府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輔導的成果,不知農業部官員們有沒有託人從美國超市買一些李嘉誠的「超蛋」回來,請這些雞農品嘗品嘗,或者,他們都還忙於如何打造MIT的雞蛋外銷計畫?
台灣有無數的勞動力依賴行業,但是大體上來講,不論是政府還是業者,都不太關注世界上的「破壞性創新」,而是順著「降低成本、提高產值」的零和遊戲老路子,一根腸子通到底,把一些枝枝節節的小改善當成創新。
雞蛋雖小,但是它也可以是台灣中小勞動力行業的縮影。雞農無警覺意識,但留洋回來的官員豈可無意識,否則不真變成蛋頭了?
估計幾年之後,台北街頭將出現雞農的抗爭,立法院也會因為「進口美蛋」大打出手,但是到時大義凜然的那一方究竟是綠營還是藍營,現在還不知道;在台灣,食品標準這件事,得看誰選輸而定。
被折騰的依舊是無知的消費者,他們發現了橄欖油中摻了其他油,就被嚇得稱之為「假」油,下回若發現「雞蛋」中無蛋黃,恐怕「假蛋」還不夠表達情緒,大概只能罵為混蛋或完蛋了。
(作者深耕大陸多年,本專欄隔周二刊登)
【2014/03/18 經濟日報】